中科院地环所SAMP平台 | 科技部NRII平台中国科学院  
  中心概况 新闻动态 技术队伍 仪器共享 技术亮点 通知公告 规章制度 联系我们
 中心简介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公共技术中心(英文名称为“ Institutional Center for Shared Technologies and Facilities of Institute of Earth Environment,CAS.)(以下简称“所级中心”)在2018年重新统筹规划研究所内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和技术支撑队伍建成,坚持“开放、创新、服务、共享”的运行原则...
[详情...]
 分析平台列表
 · 稳定同位素含有机化学分析平台
 · 加速器质谱技术与年代学平台
 · 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分析平台
 · 大气环境监测与分析平台
 · 岩心理化测试分析平台
 · 数值模拟与大数据平台
 · 碳酸盐指标分析平台
 · 植物理化分析平台
 · 土壤环境监测分析平台
 联系方式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雁翔路97号
联系电话:详见各平台
传真:029-62336234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Nature Geoscience: 地环所参与量化南大洋排碳通量
22-03-18 | 编辑: | 【  】【打印】【关闭

  作为巨大的碳储库,海洋对不同时间尺度的大气二氧化碳(CO2)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南极冰心记录了千-百年尺度大气CO2波动,但是这些波动具体是受哪些海洋过程调控呢?这一问题至今尚未解决。为更准确地预测未来大气CO2 变化,我们亟需深入理解全球碳和营养物质循环及其与温盐环流的耦合机制,这也是深入理解全球碳循环-气候变化机制的一个重要渠道。

  由于海-CO2交换发生在海洋表层,因此大多数科学家凭借生长在表层海洋的生物载体(如浮游有孔虫的钙质壳体、硅藻的蛋白石骨骼等)来开发不同的指标,用以研究海洋与大气的碳交换。然而,依据这些载体指标所获得的数据信号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和时空差异,从而影响碳循环机制的准确理解。例如,大多数有孔虫类和硅藻主要生长在春、夏两季,即便基于它们的测试表明某海域向大气释放CO2,也不能断言该海域是大气的一个碳源,因为在春、夏两季释放的CO2可能会在其它季节又被海洋重新吸收,而年均CO2净释放量可能甚小。

  与表层海洋对比,海洋内部水体可综合全年的海-CO2交换信号,基本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海洋内部水体可更好地反映大范围海域对大气CO2的影响。不过,海洋内部碳循环也受多个过程调节,并非所有过程都可直接反映海-CO2交换信息。譬如,生物降解作用会增加深海中的碳含量,但是仅有一部分碳含量增加与海-CO2交换直接相关(即,碳从大气封存到了深海),而其它部分的碳含量增加则是碳在海洋内部的转移(比如,碳从浅海被转移到深海)。显然,若要探索大气CO2变化机制,海-气交换部分的CO2是我们期望得到的关键信息。那么,如何从海洋内部海水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海-CO2交换信号呢?这是全球碳循环研究中一个关键而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针对这一关键任务,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于际民研究员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全新的、可有效反映海-CO2交换的示踪计—DICas (详见 Yu et al., 2019, Nature Communications)。利用这一新型示踪计,并结合数值模拟,该研究团队巧妙地量化了南大洋排碳通量,进而揭示了末次冰消期海洋与大气之间的CO2交换过程(图1)。结果发现,在末次冰消期早期,海洋内部水体主要是通过南大洋向大气释放CO2,控制着千年尺度大气CO2变化。更有意义的是,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机制,有效地解释了大约1.46万年前Bolling暖期所呈现的百年尺度CO2快速上升的现象:即南极中层水向南大洋的骤然扩张。与其它水体相比,南极中层水对大气CO2的封存效率要低,因此该水体的扩张会降低海洋对大气CO2的封存能力,从而导致大气CO2上升。这表明,海洋内部水体的大气CO2封存能力与洋流循环密切相关。

   

  -气交换示踪计与全球其他记录的对比

  上述研究成果于2022317日以Article的形式在线发表在Nature Geoscience上(Yu J M, Oppo D W, Jin Z D, Lacerra M, Ji X, Umling N E, Lund D C, McCave N, Menviel L, Shao J, Xu C. Millennial and centennial CO2 release from the Southern Ocean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Nature Geoscience, 2022, doi:10.1038/s41561-022-00910-9)。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于际民研究员为第一/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金章东研究员为第三作者。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的经费支持,由来自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伍兹霍尔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新南威尔士大学、康涅狄格大学等单位的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团队合作完成。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1-022-00910-9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公共技术中心 陕ICP备11001760号-3

电话: 传真:029-62336234   邮编:710061